家长,学生,学校的较量。
素质教育与县中模式的较量。
功利主义与“成为人”的较量。
孰是孰非?
唯时间能给出答案。
看了一篇同学的作品,以为写的甚好,特分享于此。
我们放下期末复习的时间去谈教育,是因为我们相信教育本身的价值远大于成绩单上的几个数字。
——题记
(一)
你可以想象太阳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下时万物之理,你可以想象没有星星的夜晚是多么光明,你可以想象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时候有多么渴望乌云的天,但你永远无法想象388票赞成对10票反对背后的无奈与麻木。你看到了彩虹就想到了暴雨,你听到了蝉鸣就想到了夏天,然后你听到未名湖与枫杨树,却再也想不到那个给无数人留下青春最美好回忆的地方。一直以为彩虹之后就没有雨天,一直以为夏天之后就没有蝉鸣,一直以为只有清凉山旁秦淮河畔才是风水独到之处,一直以为只有广袤与宁静才能胜过流水不腐。是因为鸿鹄看多了炫目的虹,便不再迷恋自由广阔的蓝天的吗?还是在六月这个最炎热的季节里,长江与秦淮河都洗不掉的黑云要带来新的风雪呢……
你看见邻居家一场旅行的酣畅淋漓,然后你也辞掉现在的工作而选择带上全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灿烂的朝霞中扔掉背包扔掉帐篷扔掉雨具带上惬意的自信的心情轻装出发。你看到同行几家酒厂通过掺水谋取了暴利就眼红,动摇了你不造假的决心。你坐在电脑前辛苦码字赶着交稿时整天偷偷幻想着白领们朝九晚五的舒适自在,而真的成为白领了却又不堪工作的巨大压力开始怀恋在原本的书桌前一杯清茶畅谈人生的那种难得的舒适。你捧着手机聊着QQ微信似乎与世无争,可是捧起一本早已泛黄的小书时却还能被书香所陶醉;你看似一本薄薄的书就是一和万有的世界,可是网络与信息还是交织出的现代最清晰的地平线。
(二)
我们放下期末复习的时间去谈教育,是因为我们相信教育本身的价值远大于成绩单上的几个数字。
(受“附中综合墙”启发作此段)把社会带进课堂,何有此必要?把天真的活泼的少年加工成只会埋头死磕书本却披着社会的外衣的零件,再拼装成雄伟的教学楼、枫杨树、未名湖?钱文忠先生有言,“应该是教育来教育社会,而不是社会来教育教育。”我们面对着一种贪婪的文化侵略,不仅毫无防备之心,甚至只看中眼前的短期利益而迫不及待地想要,或者说渴望,被污染——不亦悲乎!
(受网友“淡定的183”启发作此段)“把附中和金中的孩子给我们,我们能创造奇迹。”这算是今年听到的最可怕的笑话。“请问附中金中存在的意义于何?”应试教育的功利性造就了县中模式,而理想中的“附中模式”却似在被无情侵染。打着“愿望一致”的旗号去给淳朴的学校和教师洗脑,以一代人的命运为赌注赌一场注定失败的骗局,不知道最终何来“皆大欢喜”呢?
“既然补课的操作违反省教委的规定,那补课的理由和方式大家也要动动脑筋,群策群力,换位思考帮校方想好,否则再多的家长倡议补课也没用。”这是我今天看到的最精彩的一句评论。附中的家长当然是充满了智慧,处处为学校考虑而不惜费尽心机地帮学校出主意,这种无私的精神难道不是附中的学子应当学习的品质吗?我们当然可以耗尽心思去为枯木画上茂密的叶子,然后在盛夏的风雨中听雨点落地的声音和绿叶的随风摇曳。教科书式的人物,也许是在风雨中拯救我们的吧?
所谓的“学习县中模式”是否是附中的出路?历史和政治给出了他们的答案。纵观全球的民主制度,无可否认的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可谓民主制中的典型。可是历史上几番向美国学习的取得了好的报应?撇开三权分立制度背后效率低下等种种弊端不谈,没有三权分立的经济基础和历史前提,再多的尝试最终也只能落得社会的退步甚至政权的垮台。至于附中也是如此。附中一度的优良传统竟然抵不上二十九偶然一次的所谓高分?被分数冲昏了头脑,一度想着分数的事,想着把附中退化成“理想的”高考工厂,把青春活力生产成印在成绩单上的死了的数字,敢为人何在,人性何在,人权何在?一味地想着“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那些人恐怕不仅学不得所谓的“世故”,甚至会——可以说,一定会——丢了附中精神里最本质的那份美好。所以,如果真的要这么做的话,我建议将我们学校的校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改成“南京二十九中附属中学”或者“南京县中附属中学”。我们学生不承认——坚决不承认、不相信,我们热爱的附中会变成那种样子。
某附中如果迫不得已要走上这条不归路,那我记忆里渐渐消失的那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将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