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们 面朝大海,

看潮涨了,

潮又落,

多想 永远这样,

等待着 下一个,朝阳,

而我们 说着未来,

描绘期待 与迷惘,

就让 我的愿望,

随暮光 一并流向,海洋。 ”

——泠鸢&双笙《朝汐》

双笙,一个有些传奇色彩的歌手,是个谈论古风你就绕不开的人。

与泠鸢靠填词改编起家不同,双笙靠原封不动的翻唱起家。说实话翻唱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引起巨大争议的话题,特别是当翻唱的光芒盖过了原唱。

所说肯定有不少古风圈的大佬不认同双笙古风歌手的身份,但你不得不承认,在泛古风这个概念下,双笙敢说第二,就算是银临也不敢说第一。

“说起二笙的成名之路,是因为翻唱古风歌曲《故梦》在网上蹿红,粉丝数近百万。”

现在看来这一首《故梦》唱腔粗糙,毫无后期可言,但双笙就是凭借着上天赐予她的图独特歌喉和一个16岁的女孩毫无修饰的真诚一面令数万网友为之倾心。

初期的双笙走的是翻唱这一条道路,而其翻唱的主要对象正是当时与古风圈一起大红大紫的银临。翻唱界的新起之秀与自主创作的古风才女,这两者身份上的冲突为双笙制造了一个逃脱不了的话题。

“不比不刷,让我只活在我自己的视频里。”

这是双笙的心声,但也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女面对漫天指责声时苍白的呼喊。主流即恶俗,这是一个逃不掉的现象。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即使双笙如此呼喊也不会使某些粉丝停下脚步——在QQ音乐银临云泣的《锦鲤抄》之下,你随时随地都能看见将原唱与双笙做比较,并表达自己对双笙爱慕之情的人。

你喜欢双笙没有错,但你在别的歌手尤其是原唱底下恭维一个翻唱歌手,却只会白白地给双笙增加烦恼。

随着双笙粉丝的爆炸式增长,这样的言论你开始可以在更多的地方看见,甚至出现在许多对双笙并不太熟悉的人眼里。然而,爱屋及乌,反之也是一个道理。在双笙粉丝大面积发表这样言论的同时,带来的是对双笙粉丝巨大的不满以至于对双笙的不满。

双笙的心声却很少有人听过,不管是她的粉丝还是讨厌她的人,或许都一样。

我也曾与人讨论,仅仅因为别人的粉丝的表现就讨厌一个明星,这样真的理智吗?不仅仅是双笙,电竞战队RNG,球星C罗梅西都有着类似情况,大红大紫的杨超越也被某些网民打上“德不配位”的表现,然而他们却从为做出过什么出格的举动,也没有授意粉丝这样去做,甚至有像双笙一样无力的呼喊,但有谁会在快节奏的网络世界里听你冷静理智的解释呢?

快意恩仇,这不仅是江湖,也是当下网络环境的心里状况。虚拟的环境使人们更敢于发表自己的言论,毕竟薄薄的屏幕就是最好的屏障。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即使发生在我身上,类似的情况也难以避免。有一次在和一个同学一起看直播时,在弹幕里跟他开了句玩笑,就被房管禁言,从此我也很难再提起对那个主播的好感。

很多人都能想到,这样的比较与双笙本人并无太大关系,但在心口的那股气就是咽不下去。关于双笙的巨大争论也就在这样的气中不断延续。

与tfboys相似,双笙的年龄赋予了她巨大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成为她相比于其他古风歌手最大的软肋。

在这个“爱意”泛滥的网络社会里,如花似玉般的年纪确实更加容易触动很多人的内心。但作为一个歌手,年纪小所带来的巨大问题就在于演唱功力差和现场能力不够强。

这也是很多人诟病双笙以及B站唱见秋绘的地方——唱腔过于雷同。说好听点,这叫声音具有标志性,当我爸放着我从未听过的《我的一个道姑朋友》时,不出十秒我就能判断出演唱者是双笙。

这点本不懂音乐的我不敢妄加评论,每每听到类似的观点总觉得有失公允,但也没有反驳的余地。直到有一次,听泠鸢谈这个话题,觉得颇有道理。

好嗓音是双笙弥补自己唱功不好的重要手段。就算你喜欢银临,你也不得不承认,就银临而言这也是一样的。两人在古风圈大红大紫的时候二人身份都还是学生,双笙是高中生,银临是南大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二人对音乐专业知识的接触是少之又少,相比与很多流行歌手,她们的演唱功底更是相去甚远。但却恰恰凭着父母所赐予她们的一副好嗓子,这样的不足便显得略微不那么重要了。但如此一往,又有人抨击古风歌手不努力,用一样的嗓音表现着不一样的情绪,这不是太敷衍了吗?别忘了,嗓音正是这些歌手的最大特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也是人性中最珍贵的部分——若让这些歌手放弃自己的特点,随大流,这才是真正的平庸。况且,不是天生的好嗓子就都会唱歌,从当初唱故梦的那番青涩到现在《月出》《孤竹遗梦》的富有张力,这是付出了常人所看不见的巨大努力的。

你只看到人家的走红,却看不到人家付出的努力,就在碌碌无为的一天之后,自己对着键盘发表着带着浓浓嫉妒心的言论,这不是很可悲吗?

双笙有着这个年纪本不会有的优秀,但也承载了这个年纪本不会承担的压力。

之前随着抖音暴火的还有双笙的翻唱歌曲《无心》,这首歌凭借着最后极富有感染力的哭腔而出名。事实上之前我就听过这首歌的不少版本,平心而论双笙的作品并不如许多日本唱见的版本,但不至于到糟糕的地步。

随着双笙版本的爆红,许多“原唱党”开始坐不住了,有些人直接开始指出双笙版本的不好之处,摆着一副架子,对双笙粉嗤之以鼻。而殊不知这伙人或许就是以前对双笙粉四处比较嗤之以鼻的人,翻唱没有权利对原唱指手画脚,原唱就能对翻唱肆意评论了?另外一些“理智粉”开始对这首曾经大众不太熟悉的“翻唱歌曲”进行科普,而我同学却向我控诉——这些大面积传播的科普贴里很多连真正的原唱都搞不清楚,拿个日本翻唱就开始写长篇论调一本正经的“科普”了。

这样的现象在当今网络上太过常见了,快餐文化,赋予表面,浅尝辄止,自由使每个人却都是网络的中心,而受害者却也是每一个人,双笙这样的明星更是成了众矢之的。

同样至使双笙深陷舆论漩涡的还有双笙的重要合作伙伴——徐梦圆。就像一谈到银临就会想起灰原穷一样,说起双笙,逃不过的便是徐梦圆。而又不幸的是,作为中国电音圈还小有名气的徐梦圆近来被人控诉为抄袭,只要发表些倾慕的语言,就难免被某些人打上“包庇抄袭”“没有道德底线”的标题,甚至成了有些人攻击当下青年追随流行文化而摒弃道德底线的“有力论据”。

但当这些人义正言辞的维护版权权威时,却不得要问问——你们是否有明确的证据能证明他抄袭?答案往往只是给你两首歌,告诉你“你听啊,很明显是抄袭”。还记得有学者做过一系列盲测实验,那些挑剔的品酒师在明策的情况下根本分别不出名酒和略便宜的种类——反过来说,当你一口气认定他抄袭的时候,你怎么听都会觉得他就是抄的。影响你做出判断的不是旋律的相似性,而往往只是你内心早就形成的主观感情罢了。

如泠鸢所说,其实这些东西不是专业的人根本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判断。然而有些人就靠了一张嘴就站上了道德的制高点,靠的正是网络造谣无需承担后果的天大漏洞。

双笙是幸运的,她生活在互联网年代里,没有互联网的高速高效传播,也没有现在的她,但网络的巨大舆论效应也赋予了双笙悲情。

你也需要问刚成年就过上许多成年人都享受不了的富贵生活的双笙哪里悲情。

但就如刚开始的薇尔莉特一样,这让你伤痕累累的火焰一直在烧,只到有一天,痛彻心扉。

天赋,努力换来了快乐的生活,而终究却是逃不掉的无底深渊——这不仅是双笙,也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缩影。

希望那歌声,能带你逃离。

前往——

远方纯净的天堂。

“我仍然在无人问津的阴雨霉湿之地,

和着雨音 唱着没有听众的歌曲,

人潮仍是漫无目的地向目的地散去,

忙碌着 无为着 继续,

等待着谁能够将我的心房轻轻叩击,

即使是你 也仅仅驻足了片刻便离去,

想着或许 下个路口会有谁与我相遇,

哪怕只 一瞬的 奇迹。 ”——《世末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