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一响,反捞白讲;旧情复燃,她不一样”,近来一款售价仅29元的影视互动游戏销售额力压黑神话和剑星两部热门3A登顶大陆steam热销榜,尽管可能是为了宣发或者避免引起太大敌意而改名为了《情感反诈模拟器》,但原本的名字《捞女游戏》才更贴合游戏内容。游戏讲述了男主刚到大城市闯荡就被捞女骗走收入和继承的遗产后,化身为反捞斗士打击捞女、救赎捞女的故事。当然,我其实也部分同意网络上一些女性对这款游戏的批评或者说比较本质的评价——这就是个反捞题材的男性向情感爽游。为什么要说部分同意,因为我觉得她们虽然确实说对了实质,但却忽略了曾任电影导演的胡耀辉导演想借这部作品传达的内涵,这个内涵无关年龄、性别,甚至我认为这是很多女性也想听到的声音,但太多人因为主题的强烈对立拒绝游玩或是在游玩过程中只看到对立而忽略了这些,着实令人觉得可惜。
我最早在《隐形守护者》的评测中就写过,“悲剧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你看,给人以崇高之感,是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形式”,而后我也用过同样的话批评过《三伏》中邱芜牺牲,强行发刀子的举行,我当时说“一个好的故事应当是逻辑自洽的,是‘自然’的,故事不是不可以有转折,但转折应该是观众乍一看眼前一亮但细品又觉得早有暗示铺垫的”,这些讨论完全都可以再放在本作争议最大的第三章上。这一章中,男主与曾经欺骗了自己感情与五十余万的女主陈欣欣重逢,一步步互相的试探后,两人在酒吧《可不可以》的背景音乐中旧情复燃,观众的情绪也随着二人的推杯换盏、男主的真情流露和女主的眼泪被推向高潮,很多人称这一幕戏是影视级别的演出,还有很多人想起了肖途与坏女人庄晓曼在朝不保夕的时代里在酒吧的浪漫,我想这一幕戏确实是再如何赞美都不为过的,我甚至会觉得将这个全作品最高潮的部分放在第三章衬托着后面的内容都略显平淡。当然导演如此编排是有他的考量的,这幕戏后导演用一些二人日常生活的小琐事构造一些小幸福让观众的情绪缓缓下降,就当连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都开始放下对曾是骗子的陈欣欣的厌恶和戒备,沉浸在二人幸福生活的平静中时,导演突然用一幕自杀戏将一切美好砸的粉碎。
只要不是块感情上的木头或者眼里只盯着五十余万被骗的钱的人,都会在这一幕后觉得心里空空的,我无心关注陈欣欣究竟在遗书里说了什么,只觉得这一切毫无缘由又太过突然。我看到我多个steam好友游戏时长停在了3个多小时,也恰好是第三章结尾的位置,甚至有人和我直言“她死了不想玩了”。尽管事后有些伏笔暗示欣欣并没有死,也有二人再相逢的结局,但这一幕的冲击力确实会让很多人觉得难以接受甚至丧失继续玩下去的动力了。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认为第三章的编排确实还是有些欠妥的,不知道是不是曾作为影视作品的胡导没有意识到,游戏和影视作品尤其电影有一个巨大的区别是游戏是缺乏连贯性的,电影不是烂到离谱的话我相信大部分观众都不会看到一半就选择离开,而游戏因为其本身就流程更长而且具备随关随开的属性,你需要给玩家充足的理由,让他关闭游戏后下一次在纷繁复杂的游戏库里依然再次精准选择你,我认为第三章的设计在这个方面是有失考虑的,他可能没有想过这种艺术化、戏剧性的落差会让玩家根本不想再看到这款游戏,也不想再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后四章再无“酒吧游戏”这种级别的高潮,无论是躺在怀里共赏电影的诗琪、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月盈还是放下敌意的梦娜她们带来的触动都是远不能与重逢白月光这种情节相比的,哪怕是与欣欣再团圆的结局,几十秒的长度本身注定了其情感冲击完全无法与此前的情节相比,这样就显得整部作品虎头蛇尾,在体验了如此有血有肉的一章后是真的会让玩家觉得后几章太过扁平和俗套了。
我理解作者是想用这么一个情节创造一个充足的让男主与“变凤凰”斗争甚至鱼死网破的理由,但其实即便先不安排这个情节,我想也是能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理由,大可以换成男主团队在前期与变凤凰的周旋中折损甚至“牺牲”了成员,转而将陈欣欣部分的剧情放在斗倒变凤凰之后,这样可能又要变成“包饺子”式的结局了,但我也在《三伏》的评测里说过,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从一味地包饺子变成一味地发刀子,如果玩家喜闻乐见、情感推进也水到渠成,那包饺子又有何不可呢。当然这部分的讨论着实是有些外行指导内行了,我只是站在玩家的角度讨论一种可能的调整,导演可能有他更深层次或者对续作剧情的考量。
言归正传,很多人批评第三章的剧情并不是我这个出发点,而是他们认为陈欣欣作为一个骗了“我”五十多万和感情的骗子,怎么“不付出任何代价”就洗白了;此外还有人认为陈欣欣在重逢后“浪子回头”不过是因为现在的男主有钱、有地位了,如果男主还是当初落魄的样子,陈欣欣恐怕不会正眼瞧上一眼。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恰恰都是忽视了本作内涵的直接表现,下面我们分开来聊聊。对于第一种人,我首先要评价为他们是有共情能力,但又恰好有的不多。他们非常共情年轻时的吴宇伦,觉得陈欣欣是虚伪且犯下了只有首先进行物质补偿然后才能谈饶恕的恶。他们认为一切在《可不可以》的音乐中真心认为陈欣欣是“不一样的”玩家都是潜在的被捞对象,是打一巴掌给一甜枣就能哄好的“龟男”。但要我说,是他们是情感上的木头,甚至是做了金钱和物质的奴隶。被骗了钱的是年轻的吴宇伦,不是坐在屏幕前的你我,很多消费观念健康的玩家表示他们无法理解第一章吴宇伦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也理解不了他们第三章重逢后的感情,我认为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你真的很共情第一章的吴宇伦,觉得陈欣欣是卷钱跑路的骗子,那为什么又无法共情第三章的吴宇伦了呢?我很喜欢我在贴吧看到一位网友的评价“吴宇伦被陈欣欣夺走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那50万,而是对爱情的信心。吴宇伦的爱情只有唯一解,解铃还须系铃人。”很多人玩第一章时似乎只注意到了天价红酒、直播打榜和最后被以治病为由骗走的钱,但他们忽视了是谁愿意为一个素昧平生的外卖员解围,是谁在给一个刚到大城市、立足未稳的年轻人希望与努力拼搏的动力,是谁在做男主黑暗生活里的一束光。陈欣欣能骗走吴宇伦的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受了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使,但也有她的真感情和举手投足间的善良感动着这个涉世未深、四处碰壁的小伙子。我不知道这些人有没有在生活困难、内心压抑的时候碰到过这样的陌生人,但凡有过你就会明白这种人会在你的生命里留下多么深刻的烙印,这种帮助就像是沙漠中的水、冻原上的火,你永远会记得。男主在决定去泳池派对钱说的话是“有些尾,我还是要收的”,而不是某些人可能想写成的“有些仇,我还是要报的”,在男主眼里,唐晓添、诗琪、月盈这些人都可以看作是坏的彻底的捞女去打击,但对于陈欣欣他是做不到的,因为他对她动过真情。现实中很多人说着不要把利益、金钱关系与爱情捆绑,其实放在这里是一样的,彼时的陈欣欣还不是职业捞女,她所作所为也不是全为了捞,不能因为陈欣欣最后骗了50万后消失就因此全盘否定当时她给男主带来过的温情与感动。陈欣欣作为“白月光”对玩家而言最大的杀伤力是演员的颜值、是《可不可以》音乐的烘托,但对吴宇伦而言是那段在黑暗中追逐月光的日子,是爱而不得的遗憾,更是对脱下铠甲放下话术与技巧、再来一次真心换真心爱情的渴望。
在这里也贴出网友完整的评价,我觉得写的很深刻“我从胡导这个游戏中领悟最深的就是对结局的反思,真正的悲剧是吴宇伦本身。吴宇伦对于各种捞女的制裁是基于以技巧或者假的真心去打动对方,但人心是肉长的,习得这些技巧的过程已经把他的心麻木了,他已经变成另一个陈欣欣,这也是一个屠龙者终将为龙的故事。吴宇伦是个可怜人,他的爱是建立在修复伤口之上,伤口未好,他寻爱的旅途都尚未开始。虽然他坐拥千万身家但他精神依旧是缺失和空虚,陈欣欣确实是作为他破碎的心最后一块拼图,让他更加完整,但同样脆弱的陈欣欣未必可以担此重任。所以吴宇伦被陈欣欣夺走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那50万,而是对爱情的信心。虽然人生没多少个50万,钱没了真的可以再赚,一个月5000也可以过的很开心,失去了寻爱的能力,那就成为了一句行尸走肉,只能靠时间作为良药去恢复,时间同样也是不亚于金钱的奢侈品。虽然胡导把捞女敛财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但更让我惊心动魄的不是失去真金白银,而是一个人被捞之后,失去了精神寄托,成为一具没有男人尊严的空壳。”
关于陈欣欣选择和男主复合是不是为了男主的钱,其实从人物档案来看,这种说法本身是站不住脚的,我还是要说那句话,不能因为陈欣欣当初选择了捞,就否定那时她对还没有身家地位的吴宇伦的爱。对于酒吧这出戏,我很喜欢我看到的一条弹幕“以前基本宇伦的在喝,因为不想信欣欣爱他是假的;后来基本欣如的在喝,因为不敢信宇伦爱他是真的”,如果她只是在乎男主的物质条件,那她大可不必在乎男主对她的感情,也不会有酒吧游戏这段怀疑、挣扎到最终沦陷的封神级表演。结局部分如果选择和梦娜拼到鱼死网破,失去一切,她依然可能选择与男主重逢,这时还要再说她是看重了当了老板的吴宇伦的财富和地位吗?哪怕是说陈欣欣捞够了,只是想过回波澜不惊的生活,我认为都还是有道理的,但大可不必强行给她扣上拜金、势利的帽子,当然她的经历可以证明对绝大部分男人她图的就是钱,但在吴宇伦这里并非如此。这些论据可能还不充分,还是要重提一个观点“人物是为作品主旨服务的”,导演究竟想借这个游戏传达他对爱情什么样的观念?毫无疑问,他相信爱情,也鼓励大家去寻找真正的爱情。若非如此,恋情档案这个板块也没必要存在了,直接奉劝男玩家远离异性好了;男主攻略几位配角的戏份一方面来说是本作本质上作为爽游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让这些人从不共戴天的仇人转变到能两肋插刀的朋友的,不正是爱吗,尽管我必须承认很多地方的编排或是为了游戏性或是为了“过审”做了很大的让步,甚至显得有点雷人,但不会影响作者从第三章开始想传达的核心理念:真诚的爱是美好的,爱具有无可替代的感化人心的能力。网友们看似攻击的是陈欣欣,其实攻击的是当下太多虚伪的爱情,物欲横流的社会,好像哪怕连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离开了物质支撑都寸步难行,这其实本身也是这部作品想要批评的现象。当然,陈欣欣作为虚拟角色,即便受到一些非议或者攻击倒也无妨,重点是唤回大众对于爱情的相信,对于真心换真心的相信。
再来聊聊认为陈欣欣没有付出代价就洗白上岸的观点,其实游戏在这个方面的理念是很显而易见的——打到最终结局时,如果你在此前没有选择惩罚任何一名“捞女”,你会发现所有选项都是上锁的。作者的理念非常显而易见——有罪之人需要得到爱的救赎必须要先赎罪。那么同样的逻辑,作品的核心内涵一定是会通过主角去体现的,需要回答这个问题——陈欣欣既然没有拿出50万还给男主,那么她付出了什么来赎罪呢?其实私以为金钱的偿还本身就是最低级最俗套的赎罪,可以看到游戏也只把类似的剧情安在了“道行最低”、犯错最少的唐晓甜身上,毕竟就像第二张陈欣欣安慰时说的那样——钱没了可以再赚,把过去捞的钱吐出来其实完全说明不了什么。陈欣欣付出的最大代价是她失去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失去了选择回归宁静、“解甲归田”的自由,即便找回了真爱她也无以托付,只能用假死从糟糕的局面中脱身。如果你真的认为她很势力、很物质,那应该明白这个决定对她而言的分量,她不仅放下了捞这个无本万利的收入来源,也放弃了身为服装品牌老板的伴侣,当然更是她的真爱。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玩家其实不喜欢假死这个情节,它把陈欣欣塑造的过于心机和缜密了,已经完全脱离了正常人的行为范畴,更不谈这个情节本身从可行性上就不太站得住脚,只能理解为一种艺术化的表达了。但按照游戏里的设定,她想摆脱这种局面除了被多方怀疑调查还要在吴宇伦选择别的女人的未知中度日的假死失踪,大概也只剩下真的自杀了。难道有什么代价可以比必须抛弃自由、财富、爱情甚至生命还要高昂吗,跟这些一比,五十万真的不值一提也没必要再提。
现实生活比游戏和影视作品更加糟糕的是,好人不一定有好报,而坏人往往也没有坏报,现实中并没有吴宇伦这样的正义使者为被捞的男性们出头,陈欣欣、诗琪们可以对男人的钱包们予取予求,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对陈欣欣包括剧中所有女对手毫无感觉的原因。这款游戏很有勇气地选择了这个在中文互联网上非常敏感的话题,又很巧妙的并没有在这个话题上深挖太多,点到为止,它在告诫所有男人远离捞女的同时又高高举起了“相信爱情”的大旗,我想这才是文艺工作者、创作者真正应该借由作品传达出的价值观,而不是鼓吹矛盾、宣扬对立抑或是一味逃避问题。写到这里,顿时觉得听荒谬的,连宣扬健康的爱这种听起来稀疏平常的事在当下都要被当做典型来表扬了。或许即便过了一百余年,狄更斯的话依然适用于当下这个时代吧“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正在直登天堂,我们正在直落地狱。”
援引贴吧的评论来结束这篇文章,我很喜欢他写的这段评价“每个人对酒吧这场戏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觉得这段感情让人意难平,有的人觉得很美令人感动,有的人觉得物以类聚不值得羡慕,有的人觉得不合逻辑,神奇就神奇在不同的理解都能自圆其说。酒吧这场戏是个三棱镜,每人都能照出自己的样子,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曾经的白月光,真正意难平的不是吴宇伦和陈欣欣,而是玩家自己对自己的故事意难平。”
愿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